保路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夕的一次重要社会运动。它发生在清朝统治末期,是一场与铁路建设相关的抗议运动。
背景: 在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在中国陆续修建铁路,但由于这些铁路的修建方式涉及到土地征用、赔偿等问题,引发了当地民众的不满和抗议。保路运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兴起。1911年5月清廷皇族组成的内阁不顾民意颁布了“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将已经归商办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收归“国有”,任命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并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清廷这种出卖国家筑路权的行为激起全国各地人民反对。湖南各界群众以铁路公司、咨议局为阵地,积极争路,迫使湖南巡抚奏请清廷收回成命。但是上奏遭到申斥,所以民众相继罢工、罢市、罢课,拒交捐税。湖北咨议局更是召开大会抗议,疾呼“存路救国”。
内容:抵制外国资本侵略。 运动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抵制外国资本的侵略,维护当地利益。民众普遍对于外国列强介入中国的铁路建设表示不满和抵制。 保路运动主要集中在保护本地利益、抵制外来铁路建设以及反对外国资本侵略等方面。一些地方性的起义和暴动成为保路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方性抗议和起义: 保路运动并非统一组织的全国性运动,而是在不同地区分散发生的一系列地方性抗议和暴动。一些地方爆发了规模不等的起义,例如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农民和民众曾发生暴力事件,抗议外来铁路的修建和资本侵略,其中, 四川的斗争为激烈,立宪派绅商首先发起保路,五月二十一日(6.17)组织保路同志会,持有租股的农民争相入会,参加者达数十万人。在清廷强行接收宜万段后,群起抗粮抗捐和暴动。七月十五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代表蒲殿俊、罗纶等人,查封同志会和铁路公司,并用武力镇压请愿群众,死伤数百人,造成“成都血案”。
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成都血案”后,同盟会联合哥老会等反清会党组成同志军,围攻省城。各州县同志军纷纷起兵,彝、藏、羌等少数民族也聚众起义。1911年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在四川省荣县宣布独立。全川形势全面失控,清廷急调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率鄂军入川镇压,武昌兵力空虚,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此后短短一个多月,全国有14个省先后宣告“光复”和独立,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大清王朝就此轰然倒塌。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总的来说,保路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一场抗议外国资本侵略和维护本地利益的地方性社会运动,虽未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但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动荡背景和社会基础。保路运动从最初的争取路权发展成为反对帝制反抗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一举点燃了全四川武装斗争的燎原之火。 孙中山曾对四川保路运动的重要性给予高度评价——“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许要推迟一年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