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位于燕山和渤海之间,地处辽西走廊的交通咽喉地带。明洪武十四年(1381), 明王朝为了抵御蒙古贵族骑兵的入侵,派大将军徐达修建长城并在这里创建城池关隘。从此,山海关成为历史上闻名中外的军事战略要塞。
明洪武十四年(1380), 徐达率众将士1万5千余人,经多日行军来到东北军事重镇——迁民镇,这是明朝政权建立不久的又一重大举动。
迁民镇就是后来的山海关,当时,它是大明朝东北军事重地;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中间狭小通道。在这里建关设卫,成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最佳关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那时,迁民镇以西、以南的地区经常遭到蒙古贵族骑兵的侵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经过数年的兵荒马乱的战争,这个地区的老百姓已经非常厌倦了有狼烟战火,他们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盼望大明一统天下。
而当时明朝的统治者也非常需要国力的恢复、和平的建设。可是跑到了塞外的元顺帝和元将张士诚之弟张永诚勾结蒙古贵族,借蒙古贵族早就垂涎中原的梦想,图谋反明复元,就在这关键时刻,已经官居右丞相的魏国公徐达提出了一个“高打墙、拥重兵、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建议,得到了大明皇帝朱元璋的赞同。明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明太祖朱元璋下决心在永平府境内“高筑墙,重修长城,增设关隘”。并亲派大将军徐达全权操办此事。
徐达像
徐达受命,在永平府靠塞外的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并在长城线设立了界岭口等32处关防。第二年12月,徐达在迁民镇建关设卫,并定名“山海关”,建制“山海卫”。
徐达在修这一一段蓟镇长城时,为什么要在这里设卫筑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地理的原因。山海关一带“天开海岳”北部是巍巍燕山,南部有滔滔渤海,东有欢喜岭,西有大石河,地理位置实属特殊。二是山海关一带过去曾设过古关,不过这个古关的位置不在山海关,而在现在抚宁县的榆关镇。当大将军徐达于洪武九年(1376) 勘察旧燕山长城抵海的线路时,被迁民镇“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岭东环,石河西绕”的地理位置深深打动。这里有“地形险要”,“ 天造地设”一般,极具军事价值。他下决心“革所设卫”.于洪武十四年(1381) 九月在此设立了山海卫,紧接着于当年的十二月又在这里“筑城为关”。有的人认为徐达看中迁民镇在这里筑关,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明军在这里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生擒北元重要官吏平章完者不花。这里不仅是一块战略要地,也是能打胜仗的一块风水宝地吧。
山海关复原图
明长城是其大明朝北部边疆防御体系的主干,其修建目的虽是为了进行军事技术防御,但其建筑之宏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是世界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工程之一。而长城东端山海关,则是明长城的“精点”之作,它为明代各朝在防御蒙古贵族军队和关外后金兵的侵扰,保卫京城的安全,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真可谓是:浸海伏山关隘固,千秋不负显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