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里,人们关注的总是铜臭纷飞的利益第一;传统文化中,人们却说着清心寡欲的安贫乐道。利益第一的结果是欲望无边,痛苦不已。安贫乐道却完全不然。“安贫”是安于贫困;“道”指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律令。“安贫乐道”后来指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而甘于贫困;
“安贫乐道”的精神出于孔子。《论语》载:“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君子用心谋求的是道德而不会花费心思去谋求衣食”,“君子只为自我的道德存废而担忧,而不会担忧自己的贫穷”。“安贫乐道”于是成为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之一;
贫如何能安?是因为心有“此道”。若无“此道”,便绝不能安贫,更不能得乐。要知道,孔子早就有“小人穷斯滥矣”的定论。“此道”就是儒家强调的道德品性。孔子格外赞扬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追逐财富与名声的路上,哪有真正的快乐呢?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是很好的格言和人生准则。孔子大张旗鼓地主张把“谋道”要放在人生目标的第一位,“此道”必须时时奉守,而“须臾不可离”,甚至“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晋书》载,有位名叫王欢的人,安于贫困,以读书为乐。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有时家中连一斗米都没有了,他还是很安适愉快。他的妻子很生气,烧他的书要求改嫁,王欢笑着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但王欢却更加笃定,终成大儒,而名扬当世;
刘禹锡被贬后,半年里他的上司强迫他搬家三次,家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不畏世俗,不慕名利,竟写出千古美文《陋室铭》,其中有名句“斯是陋室, 惟吾徳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孔子说:“只要是品德高尚的人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还不照样谈笑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