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占鹊巢”这个成语是大家从小用到大的,但是很少会有人去深究成语背后的故事,也不会想到,这个乍眼看来平平无奇的成语,其实已经有两千多年的高寿了。
诗经·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鸠占鹊巢”来源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意思就和字面意思是一样的,鸠,就是杜鹃鸟,占了喜鹊建好的巢穴。
诗歌的意思也很简单,因为起兴与诗歌主体的跨度有点大,所以后世并不能确定诗歌的主人公是哪个,这里选择了一个解释方向:诗歌主人公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喜鹊筑好了巢,那可恶的杜鹃却来占据这个巢穴,她(杜鹃所指代的那个女子)要嫁过来了,他(男主人公)驾了一百辆车前去迎接。
题目中我提到了,这是诗经中的汉宫阿娇,为什么呢?因为两者的身份应该是同样尊贵的。古时只有诸侯嫁娶才能婚车百乘,可见诗歌中的男主人公身份至少不低于春秋时期的诸侯王宫。女子嫁给了一个诸侯王,她细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家庭,却不想半途却被大王抛弃,用阿娇比喻就是被打入了冷宫,这个诸侯王重新驾好一百辆婚车,去迎娶他的新后,就如同汉武帝迎卫子夫为后。新人在笑,却听不见旧人的哭泣。
抛却《鹊巢》两位主人公尊贵的身份,《鹊巢》其实是一首弃妇诗。弃妇诗在诗经中是一种很常见也很独特的文体,且一般我们熟悉的弃妇诗都是长篇叙事诗,会将主人公相知相识相爱一直到被抛弃的过程都详尽地写下来,令读者感同身受其中难过悲愤。
但是《鹊巢》不同,它只有三章,每章四句,格式相同,重章叠唱,从字面中能提供的信息是很少的,我们只能从其中得到屋舍被占的气愤,甚至不能确定“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中的感情色彩。
但是为什么后世学者会有一批会笃定《鹊巢》的弃妇原型呢?这和另一篇著名的弃妇诗《谷风》有一点关系。
《诗经·邶风·谷风》中结尾有一句“宴尔新昏,以我御穷”。什么意思呢?这是被抛弃的女子的质问:“你们确实新婚燕尔十分甜蜜,可是为什么要占据我的积蓄来抵御贫穷呢?”这和“鸠占鹊巢”的意象是如何相像啊,弃妇不就是如此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旦被休弃,那就是净身出户,成婚多年所有的努力全部归于男方,她是不能带走一点的,只能看着新人用着她的积蓄与她以前的丈夫甜甜蜜蜜。
诗经所记载的春秋时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他的礼教观念其实并不完全,其间男女可以有很多率性大胆的作为,可以毫无顾虑地欢喜示爱,但是同时,其中的婚姻观念却已经在逐渐压低女子在一段婚姻中的地位,这段时间其实存在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博弈的,最终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三纲五常的确立,便是男权思想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