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毕竟这座城市再没什么突出的地方,也不是网红旅游城市;但是在历史上,尤其是在二战时期,哈尔科夫可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城市,苏军和德军为了争夺这座城市,前后进行了4次拉锯战,哈尔科夫战役的名气丝毫不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莫斯科战役之下。
哈尔科夫最早是作为一座要塞所建立的城市,后来由于不断移民,加上地理位置重要,所以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南部重要的手工业和贸易中心;在19世纪末期,随着附近顿涅茨克煤田开发和铁路修筑,使得哈尔科夫的枢纽地位提升,而且工业发展迅速。苏联成立后,哈尔科夫由于其重要性,一度成为乌克兰的首府,直至1934年时,才让位于基辅。
虽然地位有所降低,但哈尔科夫的发展可是丝毫没有停滞,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哈尔科夫已经发展成为拥有90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了,而且还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其中包括被认为是苏联最大坦克工厂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以及哈尔科夫飞机制造厂、哈尔科夫内务部工厂、哈尔科夫涡轮机制造厂等等,包括T-34、SU-2攻击机等诸多二战时期有名的装备都是出自哈尔科夫。
并且哈尔科夫还是苏联最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枢纽和航空运输基地之一,因为不仅是乌克兰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也是苏联克里米亚、高加索、第聂伯河流域和顿巴斯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西部地区大量人口涌入哈尔科夫,使得哈尔科夫的人口数量一度超过150万,这在地广人稀的苏联,觉得称得上是超级大城市。
但也因为哈尔科夫人口多、地理位置重要、工业基础雄厚,所以哈尔科夫就成了德军必争之地,以及苏联必保之地。在基辅战役结束后,苏联全线溃败,德国最精锐的第6集团军便奉命直取哈尔科夫;虽然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以苏联战败告终,但所幸的是德军终究是慢了一步,苏军的拼死抵抗为设备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但是在莫斯科战役结束后,苏联就开始发起全面反攻,而哈尔科夫是重中之重,所以在1942年5月时,苏联发动了一次由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联合夹击哈尔科夫的战役,但这次进攻被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所辖的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所阻,由于错误判断战略战役形势,协同不周,保障不力,指挥失误,快速部队进入战斗过迟等原因,结果导致大败。
此战苏军共计阵亡7.5万人,24万人被俘,2026门火炮和1249辆坦克被击毁或缴获,而德军伤亡人数仅2万人;当然,很多人猜测德军的伤亡人数有很大“水分”,但也没有实际的证据去证明。但苏联并不会放弃夺回哈尔科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及之后的一系列战役取得丰硕成果后,苏联对哈尔科夫已经形成了绝对的优势包围网。
所以在1943年2月的时候,苏联再次调集布良斯克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及西南方面军进攻哈尔科夫;而防守哈尔科夫的是德国名帅曼施坦因,而更为关键的是曼施坦因手上能用的军队大部分都是装甲部队,比如第4装甲集群、第1装甲集群、第48装甲军等等;所以此战虽然明面上看是苏军有优势,但实际上,苏军是不如德军的。
加上曼施坦因用兵如神,将装甲部队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苏联三个方面军惨败,共计损失52个师;但德军的损失则难以估算,但也是不小。但是这场战役,也成了东线德军走向覆灭前的最后胜利,因为在不久后爆发的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惨败,此后德军不断溃败。所以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就没什么悬念了。
但苏联为了确保进攻的顺利,也是为了表明哈尔科夫的重要性,竟然集结了120万大军,而且还包括大量飞机和装甲部队,而防守哈尔科夫的德军部队总兵力不足20万;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中,苏军以伤亡25.6万人的代价歼灭德军3万余人,终于夺回了哈尔科夫;但久经战乱的哈尔科夫几乎已经沦为废墟,人口不足20万。战后苏联重建哈尔科夫,经过不断发展,在1991年的时候,哈尔科夫已经成为苏联第五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