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利于”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的对改革开放判断的标准。主要内容是: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以“三个有利于”为代表,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探索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向前发展,这是邓小平最关注的问题。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针对对改革开放的责难,邓小平强调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他强调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解决了阻碍改革开放前进的“姓资姓社”问题,为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事业解除了思想疑惑。
链 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阶段,无论是改革的深度还是改革的难度都在加大。在充分认识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时,提出了新时代判断改革开放的“两个是否”标准: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和发展。
“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对“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继承和总结。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社会各方面和领域的标准必须体现和服务于这个标准。围绕发展生产力,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来部署改革,改革的方向就会更明确。
“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新时代对“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两个是否”标准的提出,正确把握了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的特征,对于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坚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信心,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