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被称为海之子,是世界上最有天赋的自由潜水民族,数百年来世世代代都生活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海域(包括班达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等),靠潜水打鱼为生,甚少踏足土地,又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他们就是巴瑶族。


巴瑶族起源
千百年来,巴瑶族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之间的海洋中流浪,没有国籍、起源不明、居无定所。
偶尔,他们会上岸售卖海鲜,采购些大米和净水,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生活在海上,驾着一艘叫做“lepa-lepa”的木船在大海中漂泊,或是在浅海搭建的简陋高脚木屋,有一个简单的容身之所。

他们与海洋的关系是如此亲密无间,以至于被称为“世界上最后的海洋游牧民族”。但因为没有文字,没有人、包括他们自己,能够确实地了解他们究竟从何而来,又为何选择终生栖息繁衍于波涛风浪之中。

只能从一些不同版本的传说中猜测他们的来历。
开水君在看完不同的传说版本之后,帮大家总结了一下,传说不外乎是:
菲律宾或者印尼某个国王的护卫队,在他们护送公主的路上,公主丢失了,丢失的原因可能是在送嫁的路上被海盗(或敌国)抢了,又或是遭遇了洪水或风暴被冲走(或卷走)了。
而爱女心切的国王在得知女儿不见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勒令护卫队出海寻找,并给出“找不到就不要回来了”之类的谕旨。久寻不获之后,这些老实巴交的护卫们自觉愧对国王信任便谨遵国王谕旨,切断了跟陆地的联系,世世代代流放在大海之上。

但事实上,自9世纪起,菲律宾的棉兰老岛就有关于巴瑶族的记载。根据生活的海域,巴瑶族有多个分支,语言和信仰也有所不同。根据语言特点分类,巴瑶族使用的“巴夭萨玛”语言属于菲律宾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分支,这也从侧面说明巴瑶族的起源是来自菲律宾。

巴瑶族的生存技能
巴瑶族作为在海面上生活了近千年的民族,他们是天生的自由潜高手。他们可以在不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潜入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深海鱼,寻找珍珠以及海参。而为了减少下潜时压力带来的痛苦,他们从小就会故意刺穿耳膜。

因为长期的生活环境和经常下水,使得他们的心肺的功能进化的适应水下,体内压力与海底水压一致。这样的变化他们身体里红细胞鞋携带氧气的能力也出现变异。这就是祖祖辈辈为了适应海底环境而变成的结果。

一般巴瑶族人能一口气在20米深的水下停留五分钟,在这宝贵的五分钟内他们能够完成寻找猎物、捕捉猎物的过程。

除此之外,他们的手堪比制造机器一样灵巧,他们的乘坐的交通工具lepa-lepa小木船和浅海的小木屋,还有捕鱼用的捕鱼抢等,都是通过自己亲手制作而成。
在野外寻找各种材料,以及把各种零件搭配组装在一起经过几天或者几个星期制作出特精巧的小木船、小木屋以及捕鱼需要的器具。

据说巴瑶族男性必要要有自己亲手制作的船,这样才有资格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可想而知,除了潜水捕鱼技巧外,掌握手工艺制作方法,对巴瑶族人们来说也十分重要。正因为他们对待手工艺的重视,使得他们在资源匮乏的大海之中赖以存活数千年!

被生活压迫的巴瑶人
海参一直是巴瑶族的美食,也是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巴瑶族向外界兜售的珍品之一。

现在,巴瑶族人主要以出售石斑鱼和拿破仑濑鱼为生。

为了提高捕捉鱼虾的数量和成功率,以前用传统渔具捕鱼的巴瑶人,渐渐学会了利用船上废旧材料改制的渔叉。
后来,他们在二战期间跟士兵们学会了让他们既痛苦又快乐的具有强大破坏性的捕鱼技术——自制土火药,在海里引爆用以炸鱼。

▲被土火药炸伤的巴瑶族老奶奶
此外,巴瑶族还学会了用氰化钾进行捕鱼。氰化钾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会使鱼变晕,但不至于死亡,另外,他们还学来了用氰化物延长鱼类存活时间的方法,用以满足海鲜餐厅对活鱼不断加大的需求量。

▲给鱼注射氰化物延长鱼类存活时间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分析,如今该行业的产值每年高达八亿美元。
原始、简单、自然、直接……,这些曾经用以形容巴瑶人的词,逐渐被贪婪、无知、破坏者所代替……

被生活所迫的巴瑶人
在巴瑶人的生活中,每天起床该做的事就是,捕鱼、吃饭、游泳和看大海。他们对当今科技完全不依赖,所以的生活十分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他们眼中看不见任何的一丝欲望,也许正因如此,即使生活再艰难,也很少会见他们的脸上展现哭泣和绝望,更多的是大人和小孩脸上那真诚的笑容。

然而,随着珊瑚礁和海洋生态环境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海域中可捕捞的鱼类数量也在急剧减少。别说向外兜售,现如今,巴瑶人自己的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
此外,随着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以及印尼边界的确定,政府开始不断向巴瑶族施压,让巴瑶人在浅水区盖吊脚楼甚至让他们直接上岸,生活在村庄里以便统计和管辖。

这便意味着,巴瑶族延续了几个世纪的生活方式将面临严重威胁,许多巴瑶人也将被迫离开大海这个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园”。

巴瑶人的海洋巴瑶人的家
现在还生活在lepa-lepa的小船上在海面漂浮的巴瑶人开始越来越少了。

大部分的巴瑶人现在已经从传统小船上搬往吊脚楼里生活,主要依靠采集珊瑚礁里任何可以采集的东西为生。
而“与海洋为伴,以海为家”的思维模式,也早已烙印到巴瑶人的骨髓里。

生活并没有压垮他们,即便收入变得越来越微薄甚至无以为继,面前摆着别无选择的选择,巴瑶人的脸上仍然带着笑,他们对生活依然热爱。
他们不愿离开自己的海洋“家乡”。
海洋之于他们,犹如阳光空气,
是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即便是被迫上岸,他们还是喜欢大海,喜欢捕鱼划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