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名路是上海市虹口区东南部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西起溧阳路接大名路桥(外虹桥)及大名路,东以惠民路为界接杨树浦路。长1676米。清同治三年(1864年)前筑,名百老汇路(Broadway Road)。光绪三年(1877年),改名东百老汇路(East Broadway Road),俗称外虹桥东堍。民国32年(1943年),以河北大名改今名。
东大名路378号耶松船厂旧址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05-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80000106 耶松船厂旧址 清 提篮桥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耶松船厂旧址;现名称/现使用单位:远洋运输公司
地址:东大名路378号
层数:5层;结构类型:砖混结构;建造年代:1908年;保护类别:三类
东大名路378号耶松船厂旧址
东大名路378号是英商耶松造船厂旧址,旧址上有一幢建于1908年的写字楼(小红楼),坐东朝西,平面呈正方形,立面为台锥状。西立面中部作塔楼造型,底部主入口雨棚为翘屋檐,顶端塔亭有四方翘檐绿瓦锥顶。方格长窗,局部窗上部有扁圆券,底层窗楣上有弧券装饰。二、三层之间有一圈白色的挑出外廊,上部三层作退台收进,窗口上设连续的绿瓦挑檐,红砖贴面。
耶松船厂的老船坞
耶松船厂,又称“老船澳/坞”(Old Dock),是英商在中国设立的船舶修造厂。1865年在上海成立,最初是美国企业(伯维公司),经营船坞、堤岸、仓库的设计施工。1871年和1872年分别租用上海船坞公司“老船坞”与浦东船坞公司的设备并加以修建。以后又陆续添置了起重机、锅炉和抽水机等设备,接着又兼并了一些设在上海的英国船厂。由于英国资本不断增加,耶松船厂变成一个英国资本的企业。
据1887年12月13日《申报》上刊登的《游耶松船厂记》一文记载:“船坞长三十七丈七尺,阔五丈四尺,自面至底深二丈许。厂地约三十余亩,东为仁泰码头,西则招商局中栈,前临马路,后倚黄浦。”
1892年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1894年至1900年又先后兼并了董家渡船坞和东方船坞,规模进一步扩大。1901年,与英国在上海的另一家大船厂祥生船厂联合,改组为耶松船厂公司,拥有祥生船厂船坞、老船坞、引翔港船坞、和丰船厂船坞、董家渡船坞、哥立尔船坞、东方船坞等7大船坞,以及较多的厂房、仓库、码头等设备和设施,是当时“东方最大的修造船垄断组织之一”。1906年改名为上海耶松船厂有限公司(The Shanghai Dock and Engineering Company Limited)。从此,垄断中国船舶修造业三十余年,为英国在华工业投资中最大的企业之一。
耶松船厂不仅修造了许多拖船、驳船,而且还建造了相当吨位的沿海沿江航运轮船,据《申报》记载,1884年6月12日,耶松船厂为怡和轮船公司建造“远和”号轮船下水。船长84米,载重2522吨,是当时远东所造最大的一艘商船。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一艘俄国军舰阿斯科尔号被日军击伤,由旅顺逃至上海,请耶松船厂为之修理,日总领事以中立国海口不准停泊交战国军舰向上海道提出抗议,上海道宪敦促俄方尽快驶离,但是俄方借口一再拖延。所幸俄舰同意将舰上武器卸去,才没有引起进一步外交风波。当时占据我国山东的德国在胶州湾处置俄国逃舰的规则是:(一)两个交战国军舰进入胶州湾,只限装煤或食物,并且二十四小时内必须驶离;(二)若二十四小时内不能驶离,可以延长二十四小时;(三)如果继续抗拒驶离,则地方政府应当卸去军舰上的武器,并派人看守;(四)两交战国军舰只能入境一次,以后不能再入。那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任凭道宪再三催促,俄舰还是任意拖延。其实,这已是俄舰第二次停泊黄浦江,在这一年的正月,俄舰满洲号停泊在黄浦江,日总领事向上海道严加诘问,后经各国调停,最终将俄舰上的武器拆卸存于中国海关,才算和平了结。
1920-06-03《申报》
令人自豪的是,本土造船厂江南造船所在1920年就造出了万吨轮,这是远东乃至亚洲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巨轮——据《申报》资料(见上图),1920年6月3日下水的官府号,由江南造船所为美国定造,排水量为一万四千七百五十吨,为近年来之最。与其他几家主要造船厂的吨位比较如下:
〔甲〕船名官府〔Mandarin〕,1920年江南造船所为美国定造,吨位一万四千七百五十吨;
〔乙〕船名江华〔Kiang Wah〕,1918年东南造船所造,吨位四千一百吨;
〔丙〕瑞瑢船厂1918年为挪威所造船,吨位三千一百吨;
〔丁〕耶松船厂1919年为英国所造模范船〔'C'Class〕,吨位七千二百吨。
耶松船厂
1936年祥生、耶松、瑞镕正式合并,成立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Dockyards, Ld.)。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了英联船厂,成为日本军方的船厂,直到1945年9月份归还英商后,又恢复原来的名称。
解放后,这里成为上海船厂的一部分。1964年后,小红楼被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所用。
东大名路687号公和祥码头仓库旧址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095 公和祥码头仓库旧址 民国 提篮桥街道
地址:东大名路687号
东大名路687号公和祥码头仓库旧址
东大名路687号公和祥码头仓库,由英商公和祥码头公司(Shanghai and Hongkew wharf Co. Ld.)建于1929年,谢隆洋行设计。立面以窗间墙作简洁的竖向构图,复合式壁柱,顶层中部沿口耸立一对装饰性山墙,檐口有细部装饰,花岗石砌外墙,颇具早期现代派风格,又不乏简约新古典主义韵味。
公和祥码头公司旧照
英商公和祥码头公司,所属码头仓库自1871年以顺泰虹口码头为基础开业以来,不断发展,在虹口港码头仓库中居以首位。拥有五个码头:浦西虹口、顺泰、老宁波码头和浦东其昌东栈、其昌西栈码头。是近百年来上海港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码头仓库托拉斯。
1924-11-20《申报》
在公和祥码头公司早期发展历程中,有一位华籍经理功不可没,他就是甘翰臣。1924年11月19日,公和祥码头公司举行庆祝甘翰臣服务五十周年典礼,表彰其对公司所作出的贡献。(见上图《申报》报道)。
甘作蕃(1859-1941),字屏宗,号翰臣,晚号非园主人。广东香山(今中山)小榄人。广东大富商,上海怡和洋行总办、公和祥码头买办,古玩、金石书画收藏极富,为上海名宅非园主人。与康有为、陈三立、吴昌硕、朱古微、章一山、罗瘿公、程艳秋等交好,一时海上名流皆聚于非园,雅集之事传为美谈。
1922-06-12《申报》
梅兰芳在1920年和1922年两次赴沪演出,就前往非园与上海文人诗酒唱和。1920年5月11日《申报》记载:“二十日应非园主人甘翰臣之约,饭后非园,同座有陈散原、唐少川、汪欧客、陈少石、陈小石、潘兰史、蒋孟蘋、王敬安、孙德谦、朱古微、王病山、王雪丞、王湘丞、况夔笙、赵叔雍、潘明训、劳敬修诸人,治庖由都益处承办,中菜西餐,而王雪老亲为指挥,故味尤入口,梅郎辈称道不已。”
1922年,甘翰臣更是促成北梅(梅兰芳)南雪(李雪芳)在非园的首次相见。1922年6月12日《申报·梅讯》记载(见上图):“......日昨非园胜集,到者约百人左右。海上名流裙屐毕至,流连胜地,至七时始散也。北梅南雪均翩然蒞止。南雪于四时入座,北梅以赴桑宅祝嘏至四时半始至。先由主人甘翰臣介绍二君相见就座,而南北言语初不能通,遂由严子方君通译也。......”
梅兰芳(左)和李雪芳(右)剧照
关于非园的位置,1927年9月5日《申报》记载:“民新《观音得道》-连日搬运各种水银炭精灯往塘山路非园摄取外景,计摄得者为御花园妙善说化何公子,张相府观音大士显神通等数幕。林楚楚饰观音。非园为前清遗老翰甘臣别墅,占地虽不广,布置极佳,陈设家具尤多禁宮古品云。”这里提到非园在塘山路(今唐山路)。
1948-04-13《申报》
1948年4月13日《申报》(见上图),刊登了国学家、翻译家陈诒先先生(赵朴初的岳父)写的《谈酒》一文则记载:“......非园者,甘翰臣之花园,在舟由路,每日下午四五点钟,与我兄及我散原先生虹口三老数人,常常不期而聚会于该园。主人藏有各种陈白兰地威士忌,客人尽量而饮,並不吝惜,但不备菜,桌上除酒瓶酒杯外,陈顶好饼干一大盘,上等祁门红茶一壶,吃茶饮酒,听人之便。......”这里又说非园在舟山路。另外,1928年4月13日《申报》也记载李济深主席前往“舟山路甘家花园应公和祥码头经理甘翰臣招宴。”
按此推测,非园应该在舟山路唐山路口附近。
陈诒先在1948年7月15日《申报》上所写《酒话》-答烟桥一文中说:“三十年前,余在非园与甘翰臣饮酒,几片饼干,以啤酒杯吃白兰地或威司格,不掺水,每人可尽一瓶。”看来,甘翰臣酒量不小,且喜欢洋酒。
据《申报》记载,甘翰臣的私宅还有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福开森路(今武康路)等处。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解放前公和祥码头仓库曾是国民党上海空军器材总库(见上面行号图),是国民党空军在上海的最大最重要的仓库。
东大名路713号仓库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805190000239 东大名路仓库 民国 提篮桥街道
地址:东大名路713号
东大名路713号仓库
与原公和祥码头仓库比邻的是东大名路713号仓库,建于1925年,最初是当时上海最大的染料商——德孚洋行的仓库,是一座6层高的砖混结构框架式仓库。
德孚洋行,Deutsche Farben Handelsgesellschaft (Waibel & Co.);Defag
德商工贸公司,1924年开办,位于四川路261号。在中国多地设分号或代理处。上海设多处工厂和栈房。进口德国染料、纺织用化学品等,生产颜料。代理德国大德颜料厂等十家厂商公司。其中“阴丹士林”染料更是声名远扬,以不退色著称。周宗良曾是德孚洋行的买办,宝庆路上还保留着他当年的私家花园洋房。
1940-09-24《申报》上华海洋行的广告
在1948年版行号图上这里是瑞士商号华海洋行和美商宝美洋行的堆栈,这两家洋行同在江西路452号办公。解放后这里曾为上海第一百货集团的仓储用房。
东大名路817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旧址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06-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098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旧址 民国 提篮桥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旧址;现名称/现使用单位:高阳大楼
地址:东大名路817号
层数:5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15年;保护类别:三类
东大名路817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旧址
东大名路817号,原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大楼坐北朝南,沿街南立面横分三段,规整对称。两端塔楼具东南亚寺庙建筑风格。
简氏兄弟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由广东籍华侨简照南、简玉阶两兄弟创办。哥哥简照南17岁时随叔父简铭石去香港经商,后在日本神户自设东盛泰商号。弟弟简玉阶1893年随兄去日本学习经商,经过几年艰苦创业,事业有所发展。20世纪初,面对洋货对中国市场的冲击,简氏兄弟萌发了“实业救国”的思想。1905年兄弟二人筹集资金,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香港创办了广东南洋烟草公司,但3年后即亏本歇业。在困难面前,兄弟二人并没有退缩。在简铭石的全力支持下,公司在拍卖整理后,于1909年改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继续营业。兄弟二人分任总、副经理。
《申报》上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广告
辛亥革命后,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兄弟二人抓住时机,致力于推广中国货,新产品畅销华南及南洋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公司业务得到迅速发展。1916年在上海设立分厂,每年盈利均高达百万元。1918年改上海厂为总厂,香港厂为分厂,工人万余名。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也曾在本公司做过钳工。
南洋烟草月份牌
1919年8月,为对付英美烟草公司的压迫,简氏兄弟登报招股,将公司再次扩大改组,于上海、香港两地共设5厂,同时开办锡纸厂,并在烟叶产地设收购处、焙叶场。
1928年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1923年兄病逝后,简玉阶继任总经理。1925年公司再度扩大,在浦东、汉口设新分厂。从1927年开始,由于中外卷烟业竞争加剧,民族资本得不到保护,再加上内部管理不善,家族矛盾凸显,公司连年亏损。到抗战前,企业已濒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1936-10-15《申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总发行所迁移开幕特刋
1937年宋子文集团借机控制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并取得公司半数股权。简玉阶任董事和设计委员,实际处于闲职地位。之后的12年,公司一直为官僚集团把持和控制。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上海的总厂被日军炮火所毁,公司的业务中心也就转移到香港和重庆,汉口的分厂也迁往重庆。上海解放至1955年,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的工厂,实行公私合营,后并入上海卷烟厂。
1936年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令人称奇的是,南洋公司创立的香烟牌子竟有几十种之多,计有:大喜、长城、美女、双喜、爱国、鸳鸯、和平、飞艇、飞马、地球、白金龙、梅兰芳、七星、联珠、红金龙、百雀、喜雀、高塔、蟹美、金斧、八角等等。人们如用香烟作为礼品,可以用不同的牌子来应景。其中双喜牌香烟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初开办时第一种出品的牌子,至今还在销售。
双喜牌香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
简氏兄弟一向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据《申报》记载,1918年修筑衣周塘马路(今军工路)时,就捐助银五千元。此等事例不胜枚举。
1920-06-19《申报》上刊登的南洋烟公司选派留學生简章
对于资助教育事业,简氏兄弟更是不遗余力。1919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照南昆仲独捐巨款,在江湾购地七十余亩,为复旦大学建造新校舍,1920年,复旦大学江湾新校舍举行奠基礼,从此学校拥有了永久校地。
除兴办学校外,还资助学生出国深造。据《申报》记载,1920年,简照南自美洲归国后,鉴于欧战告终,各国将用其全力以谋发展工商事业,我国不应甘居人后,急应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但目睹国内贫寒子弟,每以学费无出,不克留学海外进求高深之学,因发宏愿,决由公司每年选派出国留学生十名,简照南个人资助五名,暂派三年为度。
1923年后因简照南去世没能再继续,不无遗憾。
1920-11-12《申报》刊登的访美学生陈其鹿的访美游记
1920年度因时间仓促,分别函托国内著名学校十八所推选学生来沪应试。最后派出了留英商科张秉勋,留英工科顾耀鎏、龙纯如,留美商科陈其鹿、傅耀诚,留美农科唐啓宇等留洋学生。行前简照南还亲自到大东旅社设宴欢送。
1921年度,则派出了赴美留学生潘序伦、周厚枢、倪尚达、王家骧、祝隆惠、李安、张汉文、马景行、嵇储英、张润田等十人,及香港考取之学生容启业、陈文灿、周日华、周凤图、刘继祖等五人,简照南亲自欢送。
1922年度,石志仁、陆启光、金国宝、钱祥标、汪胡桢、张克忠、叶之蓁等赴美留学。当年的《申报》评论道:“该公司与简君慨输巨金,为国家造就人才,不仅为商界空前之伟举,实为我国工商业前途现一异彩也。”
大陆派遣的学生中,后来有多位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如:被称为中国会计之父的潘序伦,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石志仁、汪胡桢等。下面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资助出国的一些留洋学生的简介。
顾耀鎏,系嘉定顾辑卿之长子。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一届派遣留洋生。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1924年回国。
龙纯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一届派遣留洋生(先留英,后留美)。获得康奈尔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在香港九龙中华电力公司及广东、广西省电力厂任总办、工程师等职,1935年桂平创建火力发电厂,从筹建、购办机器到设备安装, 龙纯如花了很大心力。1949年,他应澳门电灯公司的聘请,任该公司总工程师,对澳门电力工业作出较大的贡献。1982年4月,因病逝世于澳门。
陈其鹿,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一届派遣留洋生。获得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23年归国后曾任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福建厦门大学工商科、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1946年至1950年,任南京大陆银行支行副经理。1951年在天津南开大学财经学院任教授。1952年后专业从事著述写作,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傅耀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一届派遣留洋生。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回国后曾任奇异安迪生公司营业部副部长,复旦大学会计学系教授。
唐启宇,农业专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一届派遣留洋生。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历任国立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教授,中央政治学校蒙藏班主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简任技正,金陵大学董事会董事,中华农学会理事等职。
潘序伦
潘序伦,中国会计之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二届派遣留洋生。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1924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学位。1924年秋回国。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并创立了一个闻名中国的会计品牌——立信。
周厚枢,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二届派遣留洋生。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硕士学位。曾任国立广东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校长。
倪尚达,物理学家,中国无线电教育的先驱。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二届派遣留洋生。1921年赴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1923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往哈佛大学物理系,1924年毕业,入西屋电子(Westinghouse)公司工作。1925年12月回国,先后任教于杭州浙江工业专科学校、上海南洋大学、天津北洋大学。1928年任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后转往金陵大学任教授。1952年起任南京工学院电机系无线电学教授。
王家骧,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二届派遣留洋生。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被留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美国纽约分公司任职。1925年回国,在南京河海工科大学任教授。1928年春,经同学宋子良介绍,于国民政府工商部(后改为实业部)任职,受到该部部长孔祥熙的器重,先后任科员、科长、秘书等职。1930年,经孔祥熙引荐,至蒋介石、宋美龄处供职。蒋介石委派他到浙江奉化创办武岭学校(蒋氏子弟学校),并被任命为校长。后来蒋介石自兼校长,王任教务主任。1932年蒋介石兼国防部参谋总长,委任王为参谋本部上校秘书。1933年航空委员会成立,蒋介石兼委员长,委任王为第五处处长,专管财务和补给等事项。不久,又被委任为航空委员会之购料委员会副主任,管特别经费。1938年航空委员会改组,王辞去该委员会一切职务,任财政部特务秘书、中信局秘书。1945年2月,王就任中国航空公司主任秘书,一度任代总经理。1947年,王受命出国参加国际民航会议,同时考察一些民航公司和飞机制造厂。次年回国。1949年,王保留大量黄金和部分民航公司财产,坚持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上海解放后,王将保留的资产全部上交人民政府。事后,王分别于华东军区航空处、军委民航局上海办事处、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军委民航局计划处及计划研究室等单位学习和工作。1975年病逝。
祝隆惠,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二届派遣留洋生。获得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服务于潘序伦开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李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二届派遣留洋生。哥伦比亚大学商科毕业,回国后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工作。
马景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二届派遣留洋生。西北大学法学博士。创办春申大学并任校长。
张学文(文学名家张歆海公使令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二届派遣留洋生。获得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23年回国,被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聘为统计科主任。后任中央造币厂成本科长。创设忠明成本会计师事务所。
稽储英,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二届派遣留洋生。获得哈佛大学商业硕士学位。1923年回国,曾服务于商务印书馆、国立中央大学、立信会计师事务所。1932年“一二八”之役,先生目击惨状,忧愤成疾,不幸英年早逝。
张倬甫(润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二届派遣留洋生。美国康乃尔大学毕业的土木工程师,仁斯利尔理工学院工学博士。曾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洋大学土木系主任、教授,天津市政府工程顾问,山东省政府工程顾问等职。于1936年8月任教于青岛山东大学,任山大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兼主任。1937年10月,全体师生,离开山大本校,前往济南,当天傍晚,时任北宁铁路局总工程师的张倬甫教授在天津塘沽乘海轮至后方,不幸被日本官兵抓去杀害。
石志仁
石志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铁路机械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原副部长。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三届派遣留洋生。1924年获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科学硕士学位;1926年-1927年任北洋大学教授;1927年-1928年任教于东北大学;1938年-1943年任湘桂铁路局局长;1946年-1948年任平津区铁路管理局局长;1949年-197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副部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2年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金国宝
金国宝,是我国最早把革命导师列宁的著作译成中文之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三届派遣留洋生。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先后在暨南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法学院任教。金国宝为我国统计学权威学者,为国际统计学会会员。新中国成立后,其先后担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
钱祥标,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三届派遣留洋生。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科毕业。曾任上海制钉厂经理,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机械系教授。入选1931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人录》。抗战时期担任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委员。
汪胡桢
汪胡桢(1897-1989),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水利专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三届派遣留洋生。192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9年任浙江省水利局副总工程师;1946年-1948年任浙江省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局长、总工程师;1950年-1954年任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1954年-1960年任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0年-1978年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1989年10月13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2岁。
张克忠
张克忠,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第三届派遣留洋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专业,1928年获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教育和科研事业,在南开大学创办了化学工程系和我国第一个高校应用化学研究所,提倡学用结合,培养了大批化工科技人才,并为化工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问题。他先后在重庆、昆明、青岛兴办化工企业,生产市场急需的化工产品,并锻炼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张克忠对开创我国化学工程教育和振兴我国早期化学工业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