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中华民族理想人生之最高标准。
“先师”,中华民族教育方针之最先起到。
《礼记·中庸》:“唯天下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
“至圣先师”是指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人,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我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孔子建构了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倡导有教无类,个体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他提倡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晚年他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都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论语》,该书更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祭祀同等级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