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1935年)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主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振奋人心,激扬斗志的宣言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5年10月,红军进入今宁夏西吉县境内,当时国民党军为了阻截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合,在六盘山一带设置了包括国民党毛炳文两个师、东北军何柱国骑兵部队、门炳岳及西北马鸿宾部队等在内的重兵,形势相当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对中国革命的前景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情绪。
1944年5月,毛主席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说:“当一九三五年冬季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到陕北时,只剩下七千人,成了‘皮包骨’。我们当时说长征是胜利了,长征是播种机和宣传队,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它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当时有些同志发生悲观情绪,其实是很不符合实际的。”
难得的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从战略上看问题。提出红军在陕北找到落脚点就是胜利。他还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有领导战争的能力,红军的人数虽然少了,但剩下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骨干,因而变得更强了。
最终,毛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在六盘山前击溃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部队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1935年10月下旬,顺利到达陕北。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写的气势磅礴,与毛主席高旷超拔、豪雄不群的性格情调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拼搏、抗争和战胜一切艰难的精神、信念和英雄气概。是毛主席诗词的代表着之一,个人认为是主席最雄浑豪放的一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