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阿炳喝大酒抽大烟逛窑子,恶习全沾,为何仍能比肩贝多芬?
如果说到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家,阿炳算一个。多年前,一首《二泉映月》火遍了大江南北,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它与许多的世界名曲一起被刻入了激光唱片,送进了外太空,成为了除数学符号外,最有可能与外星生物交流的希望。说他比肩世界级音乐家贝多芬,丝毫没有夸张。
这首曲子是我国传统乐器二胡演奏的,因此提起二胡,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阿炳。阿炳的一生起伏不定,年轻的时候做过道士,曾经还是音乐协会的会长,却因误交损友染上了恶习,喝大酒、抽大烟、逛窑子全都沾,在穷困潦倒之后沦落到了街头。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个穷困潦倒的无人在意的落魄之徒成为一个殿堂级别的人物呢?
关于阿炳的相貌,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盲人,不过比较可惜的是,阿炳只在世界上留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阿炳满脸沧桑、身材消瘦,乍一看都不像什么好人,给人一种比较邪恶的感觉,有点像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的靠弹琴杀人的两个杀手。
有点邪恶的脸其实是饱经风霜的,这也正如他的人生一样,是充满曲折的。阿炳能够有后来的成就,与他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离不开关系。
阿炳原名华彦钧,于1893年出生于无锡,刚出生的阿炳并不是有眼疾的,相反,他有着一双明目。
阿炳的父亲名叫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的掌门道士,然而在当地万众敬仰的他做了一件违背世俗的事,他沾染上了红尘,与一位寡妇发生了不为人知的关系,从而生下了阿炳,这本就是世俗所不容的,阿炳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过上压抑的一生。
一直照顾阿炳的母亲因为受不了族人的羞辱自杀离世,阿炳在婶母身边过了几年,就被送回到了父亲的身边。不过不是以儿子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学徒的身份。
雷尊殿的道士都不是一般的道士,他们大多都精通音律,能够识字诵经。而华清和身为道长,更是有着“铁手琵琶”的美称。
那个时候的阿炳刚刚来到道观,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不仅没有受到冷落,还得到了道长的格外关注,倾囊相授,不过对他的要求也很严格。
学笛子的时候,阿炳就站在风口上练习,手腕还挂着秤砣和铁圈,以此来增加自己的腕力;学习击鼓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拍打石头,没日没夜地练习;拉二胡的时候更是在师傅的要求下练得琴弦上痕迹斑斑,手指布满老茧,就这样不停地练习,连用的琴弦都比一般的弦要粗。
由于世俗的原因,华清和不能与自己的儿子相认,不过他对这个儿子是充满了愧疚,他恨自己不能给阿炳一个完整的家,只能竭尽全力把他教好,让他长大之后能够安身立命。
阿炳也确实聪明伶俐,十多年的时间里,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天赋和不断努力成为了拉二胡的一把好手,再加上长相俊秀,因此人见人爱。在整个无锡,无人不知道阿炳的名字,一提起阿炳,很多人都会想起这个聪明的少年。阿炳的前途,此时看起来一片光明。
可是华清和在染病去世前没忍住,把阿炳叫到了自己的身边,告诉了两人的父子关系。阿炳做梦都没有想到照顾自己多年的师傅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时间阿炳难以接受。在华清和苍老的容颜面前,阿炳什么也做不了,只好答应接他的班,做了雷尊殿的道长。
阿炳的性格天生就不受拘束,不喜欢清规戒律的他在失去了管教之后就失去了分寸,加上忽然之间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一下子接受不了,便想找一些渠道发泄一下。
很快阿炳结交上了一些狐朋狗友,同时也染上了很多的恶习:喝大酒、抽大烟、逛窑子,消耗完了自己身上的金钱,也损耗了自己的身体,最终导致身患重疾,双目失明。
就在阿炳双目失明的那段时间里,祸不单行,阿炳的表弟趁机反过来攻击阿炳,一点一点地掏空了他的掌权。这下自己做不了道士,也干不了体力活,只能流落街头。
如果说从前的阿炳还有几分体面,那么现在的阿炳简直可怜得不成样子,他只能坐在无锡的河边凄凉地拉着曲子,发出无尽的感叹。
所幸他的手艺还在,尽管世态炎凉,人生不如意。此时的阿炳早已经没有年少时的锐气了,他沉默寡言,面对着那些来讥笑他的人,他只默默不语,沉默地把琴拉完。也正是因为双目失明,让阿炳有了更多的时间沉浸在音乐里。
阿炳走街串巷,去过很多茶楼、烟馆、旅馆,收集自己的所闻,整理编成押韵的诗词和段子唱出来,边走边唱,吸引了很多路人的注意力,与以往凄凉的曲子不同的是它多了几分活力,多了几分新鲜感。
此时的阿炳心里是朴素的,也是感激的,这一次他感激这个世界让已经变成盲人的他再一次感到了重生。
年近40的时候,阿炳娶了妻,是江苏江阴的一个寡妇,名叫董催弟,有五个孩子,是族人派过来照顾阿炳的,可是时间长了之后,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就在一起过日子了。董催弟平时搀扶着他出去卖艺的时候,就在一旁替他吆喝。
卖艺的时间越久,阿炳的技艺也就越来越炉火纯青,他不仅能够模仿动物的声音,甚至还能在观众给他赏钱的时候拉出一声无锡音调的“谢谢”,博观众的喜欢。
阿炳虽然是为了谋生,不过从来不是为了钱财来拉提琴的,在他看来,自己只要能够养活自己和妻子就足够了。
过了不久之后,日军侵占了无锡,阿炳只能转换场地,远走到通远路和北塘一带卖艺。已经成为盲人的阿炳没有办法逃跑,只能待在无锡,当地的日军听说他的音乐才能,便让他来拉琴助兴,他虽然心有不悦,可又不得不从。
阿炳一生的转折点,就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其实这首曲子之所以能够流传开来还得说起一个人——黎松寿,他是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的学生。
有一天天气冷,黎松寿没有出去,一个人呆在家里,拉起一些曲子来。这个时候,脑海里突然想起了一些音调,于是就开始演奏起了在无锡家乡阿炳交给自己的一些曲子。
碰巧这首《二泉映月》被来看望他的曹安教授听到了,在听演奏音乐时,曹安一个人在门外静静等待,一直到曲子结束之后才进入了房间,问黎松寿这首曲子的名字。
曲子本来就是阿炳即兴演奏的,所以当被问到名字的时候,阿炳思忖片刻,直言:“就叫《二泉映月》吧!”就这样,这首曲子就这样问世了。
不过遗憾的是,后来曹安和黎松涛找到了阿炳,请他再给这首《二泉映月》录音。然而,在给这首曲子录音的时候阿炳已经身患肺病,再加上已经很久没有练琴了,怎么也找不回当时的感觉了,录下来的也没有当年的味道了。
录音之后,几个录音的教授想请他回去任教,可是阿炳断然拒绝了,回去过上了和以往一样清贫的生活。
后来,阿炳于57岁时离开了人世,妻子董崔弟是在他死后一个月走的。最终,夫妻二人被葬在了无锡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