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的表述问题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文韬先生也是先从什么是资本主义这个问题的解答开始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生产资本。生产奴隶是奴隶社会的本质,同样,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过程其实质是地主通过拥有土地,从而不断通过自然经济创造财富再购买或兼并更多的土地的过程,地主们生产的小麦其实不是为了生产小麦,而是为了获得土地这种生产要素,最终形成土地生生产土地的土地经济;同理,资本家的生产不是为了产品,而是为了剩余价值,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本--这种生产要素,最终实现生产资本的资本经济形态。”
在这段话语的讨论中,我觉得一些提法是不恰当的。
“资本家的生产不是为了产品,而是为了剩余价值”这句话不错。“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本一一这种生产要素”,这里把资本当作生产要素显然是错误的。资本,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一种运动,即价值自我增殖的运动。如果我们把资本当作生产要素,例如说资本是商品,资本是货币,这是明显不妥的。因为商品不等于资本,货币也不等于资本,只有商品和货币按照资本家或股东的意愿进入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它们才是资本的表现形式。因此,对资本的理解应该是社会生产力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存在方式。资本的运动,本质就是资产者利用占有的资产投入生产过程中吸取剩余劳动、形成剩余价值的过程。因此,正确的认识应该是:资本是以资产为主体的、资产不断增殖的运动方式。
理解了资本的真正涵义,如果我们要从经济制度或生产方式上来明确资本主义的本质,那资本主义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因为当我们谈及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时,它包含了资产者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吸取剩余劳动的资本经营方式,包含了资本主义生产主体、生产目的,包含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性质和特征。而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当然也就是资本的运动方式,即资产不断增殖的方式。这两种表达方式,其实际涵义其实是一样的。
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马克思实际上在《资本论》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表述:在谈及资本家的生产目的时,马克思指出“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论》第一卷第22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出版)。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文韬先生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生产知识(智力)。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这个高级表现在生产力上,表现在生产目的上,表现在意识形态上。而在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笔者认为现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是以知识生产代替资本生产的知识经济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生产要素,知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知识的产智(知识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经济,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的本质所在(知识经济资本主义也有,但在资本主义的知识经济是生产资本,而社会主义的知识经济是生产知识)。”
文韬先生的这个表述,比起任正非的表述,不够明确和简洁。任正非认为“对一些高技术产业,人的脑袋很重要,金钱资本反而有些逊色。应多强调知识、劳动的力量,这就是知识资本,我们称之为‘知本主义’”《任正非:商业的本质》第150-151页)。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资本雇佣劳动。即由于劳动者除了劳动力外没有生产资料,因而必须要通过出卖劳动力来换取消费资料。因此,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生产主体只能是资产者或资本所有者;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采用资本生产的方式而存在。相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条件下,人格化的资产者已经消灭了,劳动者成为了唯一的生产主体。而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利益要求表现为生产劳动方面,表现为劳动所有权。当劳动者者联合起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时候,劳动者凭借什么来获得消费资料呢?那就是投入生产过程、能够形成生产成果的工作本领,我们把这种能够创造新价值的工作能力或本领叫做工本。
作为一个与资本相对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范畴,也是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运动,即劳动投入、形成消费价值或劳动收入、然后再形成新的的劳动投入……,如果不断循环。
通过上面的评述,我们发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三种表述:
文韬先生的“生产知识(智力)”;
任正非先生的“知本”;
我提出来的工本。
这三种表述的区别是什么呢?
“生产知识”与“知本”是表达作为知识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工本”则既可以包括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的传统产业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也可以包括高科技产业或知识经济形态中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生产知识和技术、与经验知识等这些科技类知识及能力,总是包含在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之中,或者说总是通过劳动能力或工作能力表现出来的。即使是最简单的劳动,也都是智力和体力的综合运用。因此,用知本或生产知识来体现劳动雇佣资产的生产方式的运动特征,是不全面的。这就是我提出工本概念的原因所在。
在工本生产方式中,生产主体是劳动者,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劳动者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消费需要。因此,这种生产过程,即采用按劳分配的生产过程,本质上是消费价值(消费品)的生产。
理解了工本的真正涵义,如果我们要从经济制度或生产方式上来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那社会主义就是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因为当我们谈及消费价值生产方式时,它包含了劳动者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用自己的劳动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工本经营方式,包含了社会主义生产主体、生产目的,包含了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性质和特征。而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当然也就是工本的运动方式,即劳动价值化能力不断增强的方式。这两种表达方式,其实际涵义其实是一样的。
3,马克思恩格斯对两种社会本质区别的表述
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区别所在,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有明确的表述: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共产党宣言》第39页,人民出版社1949年9月出版)。
这里的“共产主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社会生产方式的特征一一即生产主体、生产目的和生产方式的特点上来区别两个社会的本质的:
“活的劳动”,即生产劳动;“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即生产资料资料。
两个社会的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把资产增殖作为生产目的,生产劳动只是资产增殖的手段;社会主义社会则把满足工人消费需要为目的,生产资料只是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手段。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社会的本质区别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消费价值(消费品)的生产。这是真正地抓住了两个社会的本质特点及其区别所在。
当我们抓住两个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后,那我们就会明确两个社会一系列重大区别:
1,社会生产力特征的区别:一个是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一个是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
2,生产主体的区别:即资产所有者与劳动所有者的区别;
3,生产力结合形式的区别:即资本生产的存在形式和工本生产的存在形式;
4,基本权利要求的区别:资产所有权与劳动所有权的区别;
5,基本制度的区别:产权制度与劳权制度的区别;
6,生产目的的区别:剩余价值与消费价值(消费品)的区别;
7,实现生产目的手段的区别:资产增殖和劳动价值化的区别;
8,分配方式的区别: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区别。